• 让丈夫成为爱主的男人、家庭中属灵的带领者;
  • 让妻子成为  神所爱蒙大爱的女子、成为丈夫的顺服者、帮助者、成为孩子属灵好的影响者;学习主的品格和属性,成为箴言31章中智慧女人;
  • 让儿女成为爱主的孩子,在专业领域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家,彰显  神的荣耀。

《为主燃烧,但不要烧成灰烬》阅读笔记-第一章 引言


特别说明:

第一章 引言

    欢迎你加入到这个行列,让我们重燃侍奉主的热情,摆脱重复地经历身心耗竭给我们带来的疲惫感。我亲身经历过身心耗竭,最后重新点燃了背起十字架、全心全意地跟随基督的热情。
    你经历过身心耗竭吗?不只是你一个人。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身心耗竭在牧师群体中成了一个通病。调查显示,身心耗竭与牧师离开侍奉岗位存在因果关系。盖瑞·麦金塔(Gary McIntosh)在《只有周一最难捱》(It Only Hurts on Monday )中引述了一个关于一群刚离开侍奉岗位的牧师们的调查,总结说他们当中有40%的人经历了某种形态的身心耗竭。柏克莱大学教授马勒诗(Christina Maslach)在《马勒诗职业倦怠普查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中提出身心耗竭的三个重要指标:
一、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因广泛地与人接触而引起的疲累;
二、漠不关心(depersonalization ),其特征是对别人变得冷漠、愤世嫉俗;
三、缺乏个人成就感,其特征是对自己失去自信,不满于个人的成就。
    基于马勒诗的定义,牧师经历的身心耗竭是一种感到疲惫和挫败的心态,由跟神、其他人和自己保持距离而引起,可从越来越严重的情绪耗竭,越来越对会众漠不关心,越来越没有个人的成就感这几个方面看出来。
    身心耗竭感是随着时间累积的,随之而来的可以有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症状。举例来说,美国福音派路德会最近的一个内部调查发现:69%的牧者有体重过高的问题,64%有高血压,13%正在服用抗忧郁药。
    身心耗竭不单是美国牧师群体的一个严重问题,世界其他地方的牧师群体也有同样的问题。在荷兰乌得勒支省教实用神学的讲师布劳威尔(Rein Brouwer)说:“身心耗竭也是荷兰牧师的职业病。牧师面对过重的工作压力、组织上的冲突、缺乏支持,往往造成长期的工长压力和身心耗竭感。”
    无论是任何种族或事工,没有任何牧师可幸免于身心耗竭的问题。举例来说,美国黑人牧师中有身心耗竭的问题,因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除了自己的公开事工外,往往把所有工作都一手包办,对会众则毫无要求。会众也乐于牧师的参与,但自己却没有感到需要在教会中侍奉。此外,很多美籍韩裔的牧师也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在当了牧师不久后便陷入了困难。他们想努力达到一些几乎无法达成的抽象目标,这些目标往往很模糊,很难衡量。很多牧师竭尽全力地想实现他们的理想,但却感到无奈及挫败。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一点进展,却无法达成理想。他们所感觉到的挫败感难免会导致身心耗竭的问题。

1.身心耗竭的基本定义

    我们讨论身心耗竭的问题,其起因和结果,必须先有一个有效的定义,箫费利(Wilmar Schaufeli)和莫尔德(Dirk Neumann)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定义:
    身心耗竭是“正常人”经历的一个持续、消极、与工作有关的心态。其主要特征是疲累,还有感到苦恼、工作效率下降、缺乏动力,并在工作上表现出不正常的态度和行为。这些心理现象是渐发性的,可能当事人自己许久都没有察觉到。①
    圣经以“心”来形容情感的所在。②希伯来文的“心”是 leb,③在旧约经文中出现超过八百次。④“心”是指“整个人的内心或非物质的本性,一般来说,包括了传统上所认为的一个人具有的三种人格功能: 
感情、思想、意志。一般人认为整个人的情绪都发自内心。”①巴松(Basson)同意在旧约圣经中,心不但被认为是情绪的所在,也是“性情、理智、决断力”的所在。②“心”这个字在希腊文是kardia。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160次,代表着肉体和灵性生命的中心。换句话说,“心”代表了“整个人”,包括了一个人的智力、灵性和情感。因此,当牧师的心感到筋疲力尽又面临危机,牧师的整个生命和事工也将会受到威胁。
    身心耗竭的特征是在工作或工作环境中感到“失去精力、失去热情、失去信心”。圣经一开始便谈及神吩咐亚当“修理看守”伊甸园。(创2:15 耶和华 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世记 2:15 和合本))旧约圣经有很多关于工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表示人意识到在堕落后,工作既是祝福也是咒诅,因为自此以后,人类要做极繁重的工作才能糊口。
    到底神对工作的原意是什么呢?米德(Mead)这样解释说:
    圣经中“劳动”这个词表达了各式各样的工作及其不同的意义,从体力和智力的劳动到其不同的成果。尽管劳动意味着辛劳,也有可能从中赚取不诚实的利益,或作为奴役的工具,但是圣经肯定了劳动的好处:我们可以期待从劳动中得到报酬。从神学观点来说,人类劳动的模范是《创世记》(参见创2:2-3)中所描述、《诗篇》(参见诗8:3,19:1)中所歌颂的上帝的创造之工。①
    在人犯罪之后又是怎样一回事呢?尽管神是为了亚当的好处而安排他在伊甸园工作,但是人的堕落给工作带来了一个黑暗面。戈尔奇(Bruce Waltke)这样指出:
    全然败坏的结果是:假如没有神恩典的介入,没有重生的人都会在他们的良心与情欲之间挣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有混杂的动机,结果也不甚理想。此外,人类因为原罪和全然败坏,他们所建立的文化并不荣耀神,而是荣耀他们自己。因为人的堕落,

他们的成就充其量也是有缺陷的。①

    因为人的堕落,亚当和后来的世代便要“终身劳苦”(创3:17)才得以糊口。” ②
    这种情绪上的耗竭是身心耗竭的根源,是人类劳苦的黑暗面。自从人类堕落以来,工作变成了不愉快和令人沮丧的事,使人在苦差事中团团乱转,却得不到称许、成果和报酬。③所罗门选择用“工作”labour一词形容他在神以外寻求生命意义的一切劳苦。他说:“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他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在劳碌中所得的份。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2:10-11)
    圣经中最常用的一个似乎与身心耗竭一样的词语是“灰心”或“疲乏”Weary。Yāgā 的意思是“劳碌”或“辛劳”,但强调的是
因繁重的工作而带来的筋疲力尽。①这个词的字根意思是“强调工作的劳累,并由此产生的疲乏灰心。” ②在这个语意中的劳累意味着所付的代价远超过所得的益处。“疲乏灰心”反映出情绪耗竭的过程。当圣经说:“不要劳碌求富,休仗自己的聪明”(箴23:4),所用的正是这个字。“疲乏”的字根意思是“(变得)疲倦”,也包括了其他的含意,如“(变得)困倦”,“(变得)没有力量”,“(变得)精疲力竭”。③七十士译本(希腊文的旧约圣经)用了“劳乏”(参见哈 2:13)和“疲乏”(参见耶 2:24)作为“疲乏灰心”的同义词。④在《撒母耳记下》17章29节提到的“饥、渴、困乏”显示出身体和灵魂的相互影响,导致一个人经历身心耗竭。⑤然而神向他的百姓保证,尽管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神却永不疲乏。
    Talaiporeō 这个动词形容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他们所遭受的难处甚至到了令他们身心耗竭的程度(参见赛33:1;耶4:13、20,10:20 )。在《诗篇》17篇9节和《以赛亚书》33章1节(七十士译本),talaiporeō 的意思是“欺压,令人灰心”。
    虽然以色列的神在怒气中掩面,他却以永远的慈爱怜恤他的百姓(参见赛45:15,54:8)。尽管以色列人也许觉得神没有看到他们的困境,但他们并没有与神的安慰隔绝,因为神赐力量和能力给疲乏的人(参见赛40:27、29)。①
    新约圣经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应付“身心耗竭”或“劳苦担重担”(参见太11:28-30)的情况。那独一能把父神和他的救赎计划彰显出来的耶稣,发出这样的呼吁:“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你们心里就必得安息。”耶稣也向彼得和安得烈发出了类似的呼召(参见太4:19,字面意思是“来跟从我”)。对那些劳苦担重担的人来说,“到我这里来”这句话正是耶稣在温柔地邀请他们跟他建立亲密的关系。“劳苦”这个词令我们想起那些肩负重担的人。但因这个轭(作耶稣门徒),耶稣应许我们可从宗教规条和人的压力下得安息。这轭只要求我们定意跟随他。耶稣的门徒直接跟从他学习。耶稣作为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天国的创始者,以他对上帝真理权威性的理解,应许门徒他们的心灵会在他里面得到安息。他的轭会让他们明白登山宝训中的义,耶稣在那里宣告他来是为要成全律法。耶稣教导并彰显出律法本该反映的义(参见太5:17-48)。
    门徒的轭为他们带来安息,因为耶稣“心里柔和谦卑”(参见太11:29)。耶稣彰显出作为天国一分子的门徒应该要有的特色--柔和(参见彼前5:5)、谦卑(参见雅 4:6)。①这种安息是借着圣灵在基督里属灵的安息,并非说门徒不需要劳苦,而是说他们会得到力量胜过“某种程度的害怕、焦虑、疑惑和失落感”。②耶稣教导他的门徒(早期教会的牧师)说他们要“完全”(参见太5:48),但这样的要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侍奉结合在一起时却不会令他们身心耗竭(参见太11:28-30)!门徒可以像耶稣一样依赖圣灵的帮助,得到指引和力量,满足人里面“最深切的渴求”。③
    耶稣并非要求我们达到“无罪的那种完全”,而是命令我们在自己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反映出神的性情。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解释说:“‘完全’的意思就是‘不恨恶弟兄或姊妹、不利用别人、尊重婚约、诚实待人、不以恶报恶、总是为别人(甚至自己的仇敌)的好处着想。’”④
    道格·韦布斯特(Doug Webster)进一步阐释耶稣的轭是怎样的轭:
    他那容易的轭既不是不必费力也不是来得方便。这个令人惊讶的应许是为了把我们从只顾一己利益,基于功绩和成就的宗教解放出来。这轭是容易的,因为我们不再受以自我为中心的重担绑缚,我们不再受自义的重压绑缚,我们可以自由地按照神要我们生活的方式去生活……容易的轭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耕地和移动重物都是辛苦的工作!耶稣并没有应许给我们松软的田地让我们易于耕耘,或给我们平坦的道路以致我们的担子比较轻省。他答应的是我们与他的关系。我们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然而我们与耶稣的关系使这个担子变得轻松。①
    此外,保罗也用了“劳苦/同工同劳”等词语来形容在基督里为主而作的工。对保罗来说,这是他出于爱主的辛劳(参见罗16:12;林前16:16;帖前 1:3,5:12 )。

2.有身心耗竭症状的圣经人物

(1)摩西

    摩西是神忠心的仆人,但经过多年应付以色列人的要求,他开始表现出身心耗竭综合症的一些症状。尽管圣经没有明确地这样形容摩西,但他却与一个为了服务会众而进入侍奉、后来却厌恶这些会众的牧者有相似之处。《民数记》11章4节至6节形容以色列人向摩西抱怨:“他们中间的闲杂人大起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呢?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韮菜、葱、蒜。现在我们的心血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
①Doug Webster,Easy Yoke (Colorado Springs, CO:NavPress, 1995), 8,14.
    百姓苦苦地向摩西抱怨神的供应。后来“摩西听见百姓各在各家的帐棚门口哭号,耶和华的怒气便大发作,摩西就不喜悦。摩西对耶和华说:‘你为何苦待仆人,我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 民11:10-11)摩西把这情况向神反映,形容自己的劳累:“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民11:14)
    摩西厌恶这些以色列人,想放弃他所有的责任。他诚实地面对他情绪上的枯竭,求神干脆把他杀掉。摩西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是所有百姓唯一的审判者。他说:“这是因百姓到我这里来求问 神。他们有事的时候就到我这里来,我便在两造之间施行审判,我又叫他们知道 神的律例和法度。”(参见出18:15)摩西把自己累坏了,因为他没有去找有资格的助手,或装备其他人加入他的团队。他没有把责任分配给别人,因此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
    弗兰·夏卡(Fran Sciacca)在《受伤的圣徒》(Wounded Saints)一书中指出摩西的想法有6个错误:
    a.我没有时间训练别人来帮忙。
    b.除了我以外,没人懂得怎样把这件事情做好。 
    c.如果我不去做,不会有别人去做。 
    d.没有其他人像我这样尽心竭力。
    e.我的工作越有成果,就表示我是越好的雇员。 
    f.这是我的工作。①
    摩西先于以利亚犯了这个错误,他们两个都确实相信只有他们在全心全意地侍奉神(参见王上17-19)。
    《出埃及记》描述摩西是神拣选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奴役的人。他是神所差派的牧人,但从一开始,摩西便表现出身心耗竭的一个警示信号:自卑的心态。他问神说:“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出3:11)这个问题揭露出摩西经历了一个巨变。他四十年前曾经一时冲动,为一个被埃及人打的希伯来人而杀了人(参见出 2:11-12)。现在尽管是神任命他出来领导以色列人,但他却自觉无法胜任。神对他说:“我必与你同在;你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之后,你们必在这山上侍奉我,这就是我打发你去的证据。”(出 3:12)
    摩西跟着问神:“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参见出3:13)他知道要求法老释放这一群被奴役的百姓极其困难,他需要一个比他自己有力的权威去说服法老。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出3:14)神称自己为“自有永有的”,表示他是永远与他的百姓同在的永生神(参见出3:15-17)。摩西还不确定,便问:“假如他们不信我又怎么办呢?”神告诉摩西,他会用一连串令埃及人折服的神迹确认他的领导地位。摩西最后抗拒的原因是说他没有口才,所以他没有能力带领这些百姓(参见出4:10)。神恩待摩西,答应会指教他当说的话,并给他一个同工亚伦帮助他。
    对摩西来说,神答应协助他并不代表立刻的成功。法老傲慢地回答摩西:“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他的话,容以色列人去呢?我不认识耶和华,也不容以色列人去。”(出5:2)摩西和亚伦不断与法老交涉,并建议让百姓出去完全离开埃及,只要给他们三天的路程到旷野去。甚至是这样短的一段时间,法老也拒绝让百姓出去,而且还增加了这些希伯来奴隶的工作量(参见出5:10-14)。
    摩西和亚伦不辞劳苦地要释放被奴役的百姓,百姓对他们的“答谢”却是要控告他们(参见出5:20-21)。被欺压的百姓攻击要解救他们的人,摩西和亚伦面对死罪。百姓拒绝摩西的带领,摩西心灰意冷地质问神,他说:“主啊,你为什么苦待这百姓呢?为什么打发我去呢?”(出5:22 )。摩西无法阻止百姓在旷野的反叛,导致他面临信心的危机。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也指控神没有帮助他(参见出5:3-22)。被拒绝和失败的感觉使摩西经历了身心耗竭的症状:身体、情绪、精神和灵性上的耗竭感。

(2)以利亚

    《列王纪上》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先知以利亚和关于他经历身心耗竭的叙述。他的经历与现代的牧者有相似之处。圣经在《列王纪上》17章1节提到以利亚,他那时已经卷入到一场冲突中:“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亚对亚哈说:‘我指着所侍奉的永生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起誓,这几年我若不祷告,必不降露、不下雨。’”以利亚在以色列待了很长的时间,才赢得了熟识神,并且忠心地与神同行的美誉。他是一位老练、有经验的神的先知,目睹过很多神迹,他的祷告曾经带来饥荒,并令一个小男孩从死里复活。
    先知俄巴底有一天在路上与以利亚相遇,以利亚叫他请亚哈王来见他。俄巴底惊慌地问:“仆人有什么罪,你竟要将我交在亚哈手里,使他杀我呢?”(王上18:9)因为以利亚的祷告使那地闹了三年饥荒,亚哈王正要杀他。俄巴底告诉以利亚他恐怕当他去见亚哈王的时候,以利亚便消失了踪影,以致亚哈王会迁怒于他,把他杀掉(参见王上18:12)。
    尽管如此,以利亚仍然显出有身心耗竭的症状。他躲藏在犹大的旷野,因为当耶洗别听到亚哈告诉她以利亚在迦密山“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杀众先知的事”(参见王上19:1)便大怒。在这事以后,以利亚呈现出精神疲累和自卑感。他因为害怕耶洗别的恐吓,“就起来逃命”(参见王上19:3 )。以利亚的恐惧令他无法面对他的敌人,他“就坐在那里求死,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王上19:4)他对神的这个恳求是经历身心耗竭的迹象,情绪低落是身心耗竭综合症的普遍症状。
    以利亚在迦密山杀掉数百个假先知(参见王上18:40)后,感到筋疲力尽。在这事以后,以利亚逃离亚哈的国境。当他又再次受到耶洗别的恐吓,他便感到自己无力支撑下去。在以利亚经历职任倦怠的情况下,甚至很小的挑战对他来说都会变成大问题。以利亚无法相信神会保守他免受耶洗别之害。他的情绪耗竭从他完全失去盼望的状态显现出来:他倒在树下向神求死,无法看到神的手,并相信耶洗别的计谋必定成功,他必定丢掉脑袋。以利亚情绪耗竭的情况,也可以从这番话中显明出来:“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你的约,毁坏了你的坛,用刀杀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王上19:14)这节经文显出以利亚对自己和以色列人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他对以色列整个国家的悔改抱有很高的期望,但这些期望却没有实现。
    以利亚的希望和期待都破灭了,他变得失望和冷淡。这是经历身心耗竭的最后阶段。身体、情绪和精神上的耗竭影响了以利亚的心理和属灵状态,因为他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面对神。以利亚对自己的期望超过了其所拥有的资源,他的经历是一个神的仆人典型的经历。他做了过多的承诺,他依赖自己不足的决心和力量去做神的工作,而不是按照神的旨意做事。

(3)耶利米

    耶利米的性情有两方面。他一方面非常忠心地侍奉主,尽管没有得到任何正面的反馈,但他仍勇敢地公开谴责犹大的罪;另一方面,他一直与忧郁、怀疑、绝望的感觉争战。当他濒临身心耗竭的边缘,他怀疑自己的事工是否具有任何意义(参见耶15:10-21)。他向神挑战,要知道神的话是否会应验(参见耶17:12-18)。在他情绪最受困扰的时候,他向神抱怨说:“你欺骗了我。”(参见耶20:7)他咒诅自己出生的日子(参见耶20:14-18),因为他的事工所导致的结果完全不符合他的期望。他多次遭厌弃,并完全得不到成就感。只有一件事使他没有完全放弃:他毫不犹豫地向神吐露他真实的感受。
    耶利米希望当他的羊群受到神话语的谴责后,他们便会有所回应。杨晨·西摩(Jody Seymour)在她的《得医治的时刻》(A Time for Healing)一书中总结出耶利米所经历的身心耗竭,从梦想幻灭步向完全绝望的心路历程:
    主啊,你欺骗了我,我也受了欺骗。你比我强大,并将我压倒。我整天被讥笑,每个人都嘲笑我。愿我出生那一天受咒诅!愿母亲生我的那一天不受祝福!我为什么要出于母胎来经历困难、愁苦,并在羞辱中结束我的一生呢?(参见耶20:7、14、18)①
    杨晨·西摩意识到这些情绪所显出的灵性枯干和令人窒息的苦毒是牧师经历身心耗竭的主要症状:
    耶利米用来形容那呼召他的神的最后几句话,很可能在我们很多被按立的人的心灵中发生回响。侍奉之途漫长且枯燥。我们本该是引领羊群到青草地和溪水旁的人。当我们自己感到神引领我们到了一个已干涸的水旁该怎么办呢?当我们需要一点水来扑灭快要把我们烧成灰烬的火时,我们该怎么办呢?②

3.大发热心的基本定义

    “每个人生来都会追求某样东西,不论这东西是真实还是虚假,是否属乎真理,是否正确……这是我们灵魂深处的渴求。”

–袁奇恩日记,2012年1月26日

    我在教会的通讯中看到这个定义:“心里火热就是从心里无拘束地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定意追求最有价值的事(神的荣耀)的人,活在充满喜乐的狂热中。他们心里记挂追求的是耶稣得到他该得的尊荣。那份热情支配并结合了他们其他的渴求,使他们有一个专一的目标,以至于他们可以自由地活在这专一的目标之下。”----《伯大尼播道会通讯》
    事实上,缺乏真理或真知识的那种热情是很危险的事。一位哲学教授格鲁秀斯博士(Dr.Douglas Groothuis )这样指出:
    然而,一个人可以为一个谎言而活,也可以为一个谎言而死;可以寄望于一些为自己生命带来意义、方向,甚至勇气的东西,却完全违反了真理。大发热心并不保证有知识。事实上,热心很可能蒙骗人并取代了知识,甚至使我们无法看到最重要的事,并且伤害到别人……
    “大发热心”用于形容神的热情(参见赛9:7,26:11,37:32),或人为了神的义而心里火热(参见诗119:139)。旧约圣经里,祭司亚伦的孙子非尼哈大发热心地把一个公然犯罪的以色列人杀掉,平息了耶和华的怒气(参见民25:11)。《民数记》说非尼哈为耶和华所发的热心,使耶和华向以色列人所发的怒消了,免他们遭毁灭(参见民25:11-13)。非尼哈受推崇,因为他关心神所关心的事,以致神没有在他的烈怒中除灭以色列人。非尼哈具有对神的热心和知识,他不是为了自己而大发热心,他为神大发热心,因此神应允给他永远当祭司职任的约(参见民25:13)。《诗篇》106篇31节补充说非尼哈当时的介入“就算为他的义,世世代代直到永远”。这响应了当亚伯拉罕相信神,神就以此为他的义(参见创15:6)。
    神在《以西结书》36章5节这样说:“我真发愤恨如火,责备那其余的外邦人和以东的众人……”耶稣在洁净圣殿时所表现的热心,使门徒想起《诗篇》69篇9节中公义的受害者。尽管圣经警告属神的人要避免“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参见箴19:2;罗10:2),宗教热情却是犹太人表示敬虔的重要元素。事实上,神也为他自己的圣名大发热心(参见赛59:17;结39:25 )。
    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并不是为了盲目的民族主义而大发热心,他的热心是公义的。他甚至为这份热心献上了他的生命。他的牺牲为世界带来了生命。我们在《路加福音》24章32节读到门徒彼此对问:“在路上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马歇尔(Howard Marshall)指出,“这故事也许在暗示,基于门徒的经历,信徒日后感到他们心中的暖流时,乃表示复活的主与他们同在……门徒预先尝到了五旬节燃烧不灭的火……我们知道他们不但得到头脑的知识,主也触摸了他们的心。他们现在也许会相信圣经为耶稣基督所作的见证。”①
    保罗形容自己曾经为神大发热心,因此逼迫教会(参见徒22:3-4;加1:13-14;腓3:6)。他也为已悔改的哥林多人所表现出的热心大为喜乐(参见林后7:7-12)。
    保罗在他其中的一封书信中(参见罗10:2)指出,“向神有热心”是在两约之间值得赞赏的一个性情,因为当时犹太教外受敌人的威胁,内有以色列人对宗教冷淡的忧患。新约经文也一致地对“热心”加以褒扬。保罗从积极的方面向以色列人作见证,赞扬他们对神的忠心。他们的问题(也是保罗要继续为他们的救恩祈求的原因)就是他们像信主前的保罗一样,他们的热心并不是基于“知识”--不是指理论上的知识,而是指实用的、经历神的知识--叫他们荣耀和感谢神。正如《罗马书》12章11节的劝勉:“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
    保罗在第10节勉励我们要彼此相爱,彼此尊重的同时,也警告我们不可懒惰,失去热心:“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保罗叫我们要有不屈不挠的热情,目标是要我们实行神呼召我们给他献上的“全然明白的敬拜”或“合乎理性的敬拜”( rational worship )。我们自然而然会受试探,渐渐失去毕生追求“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的热情,但我们必须竭力抵挡这试探。
    保罗进一步以火烧的意象形容“心里火热”(滚烫的、沸腾的),要我们如亚波罗般地“心里火热”(参见徒18:25)。保罗劝勉我们呼求圣灵(借着圣灵)把我们点燃,让圣灵催逼我们献上要我们献上的“全然明白的敬拜”或“合乎理性的敬拜”。然而求圣灵点燃我们的念头可能被滥用,保罗为了避免这个情况,便提醒我们圣灵的点燃必定引导我们去侍奉神。我们不应该热衷于属灵的事情而失去理智,把圣经教导的基督徒生活行为的客观标准抛诸脑后。我们的热诚不应该是一种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表现(如哥林多的信徒),而应该是热诚谦卑地侍奉主。①

4.六个导致身心耗竭的重要因素

(1)属灵的因素

    牧师、教会工作者和宣教士无不面临灵性枯干的危机,但在耶稣基督或神以外寻找生命(参见耶2:13),对那些被神呼召离开“沙漠”,来到“活水……直涌到永生”(参见约4:10、14)的人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耶利米曾形容那些逃避神的人所经历的“灵性枯干”,说他们“必像沙漠的杜松,不见福乐来到,却要住旷野干旱之处,无人居住的碱地。”(耶17:6)
    灵性枯干是指一个基督徒(包括牧师)感到他没有时间灵修,或减少他单独在神面前的时间,结果这个基督徒(包括牧师)会开始感到像一棵缺水的植物。神学家如戴马雷(Bruce Demarest)和查尔斯·罗谱(Charles Raup)在他们于《克里斯威尔神学评论》(Criswell Theological Review )中发表的“恢复基督徒属灵生命的核心”(Recovering The Heart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一文中提出警告说,美国的基督教太过依赖自主权、理智主义和道德上的成就。

(2)休息的因素

    调查一再证明休息不足是造成神职人员经历身心耗竭的因素。教会对牧师的工作时间有过多的要求,加上会众和牧师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缺乏足够的休息就变成了现代牧者的常态。
    身心耗竭不只是由过量的工作引起的,还因为没有足够的安息和休息。《创世记》2章1节至3节和《出埃及记》20章11节都提到神在创造过程中设立了安息日,安息日是第四条诫命。在正常的情况下,牧师通常会选不是星期天的一天作为他的安息日,花时间在神面前,并与家人和朋友们在一起。当我们明白到安息日的真正意义,我们知道任何时间、任何一天都可以成为牧师的安息日,因为主的复活不但让他在今天掌权作王,也证实了他的神性,把每一天都变成了安息日。

(3)合适性的因素

    一个牧师可能会感觉牧职不适合他,因为他不明白牧师这个职位的真正性质,或不了解他个人的局限性和恩赐。当牧师相信自己能力不足,无法面对挑战,通常是因为:1)他们不确定自己的呼召;2)他们所面对的牧师职位有无法达到的职责要求;3)平信徒领袖和会众把牧师视为完美无暇。
    在这种情况下,牧师应当重新确定神对他的呼召,因为神会赐力量给他的仆人去满足羊群的需要。神永远不会让牧师缺乏他需要的资源去完成呼召。牧师也需要承认,耶稣对他门徒的呼召是要他们作“主的仆人”,属灵的权柄和领导力都是通过受苦和牺牲之道而建立起来的(参见可10:38-39)。举例来说,保罗并没有滥用他的领导地位,他谦卑地服侍主(参见林后3:9,11:26-29)。

(4)倾诉对象的因素

    当牧者需要重新安排事项的优先级,重新看到前景和在困难的时刻找到避难所,便需要有一个支持的系统。牧者想要找到真正的友谊可能不太简单,取决于他怎样看自己。如果牧师只根据他的职业来看他自己,便可能会与会众保持距离。教会中盛行鼓吹个人主义、才智和自我牺牲的文化,令牧者更难找到支持。
    有些时候,在侍奉中有一个倾诉对象是必须的,甚至我们的主也需要一个倾诉对象,一个他可以信任的门徒来支持他。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他也请他的门徒(特别是他的核心小组成员彼得、雅各和约翰)跟他一起去(参见太26:36-38)。保罗也需要一个倾诉对象。他形容提摩太与他“同心、同有一个心志”(参见腓1:27,2:20),是他的好伙伴。因此,当保罗在生命快结束时,便很自然地想提摩太跟他在一起(参见提后1:18)。保罗也珍惜那些与他“真实同负一轭的……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的人(参见腓4:3)。在他与腓立比教会的友谊中,他享受到祷告和物质上的支持。

(5)冲突的因素

    冲突是导致身心耗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的研究显示牧师因与主任牧师,或其他牧职人员等教会领袖有冲突而被迫离开教会,并非是不寻常的事。由于在侍奉中有冲突是无可避免的,而没有解决的冲突很可能会造成职任倦怠,牧师务必需要有效地处理冲突,包括与其他牧职人员和与会众的冲突。
    尽管冲突可以显出牧师的真实性格,但冲突也可以使牧师承受巨大压力,甚至进而导致职任倦怠。在《哥林多后书》所记载的保罗的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个职任倦息的人。他爱哥林多教会,却碰到重复的挑战,甚至遭到来自哥林多会众的攻击。他面临着情绪耗竭的危机,大可逃避那些攻击他的人,但这样便会令他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特别是关于他在哥林多的事工。一个敬虔的牧师和一个属世教会之间的张力,会导致他情绪耗竭或甚至令他身心耗竭。这可能是长期冲突的结果,正如在一世纪哥林多教会的情况。

(6)文化的因素

    文化的冲突是因牧师和会众各有不同的期望的结果,也可能是牧师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一个人可能从小就处于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但这些文化之间也许有重要的冲突。牧者接受了呼召,却没有意识到他所吸收的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可能会负面地影响他履行他作为牧师的角色。企图满足来自一个人的家庭、国家、民族等各种不同的期望可能会引发张力、焦虑、厌倦和忧郁症,这一切都会导致身心耗竭。
    做主事工的人应该把他们的整个生命献给神作为活祭(参见罗12:1)。然而当碰到文化上的冲突,我们就必须处理这些文化上的异同之处,以免有混淆和矛盾。尽管我们是新造的人,有来自主耶稣基督的新生命,但我们仍须抗拒来自老我的影响。正因如此,保罗才命令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这个“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的过程是一个毕生的过程,牧师们要借着圣灵去明白、认同和执行神的旨意(参见罗12:2)。
    神职人员要全面地从十字架的观点考虑他所有的关系。直梁代表他自己跟神的纵向关系,横梁代表他跟别人和他跟文化的横向关系。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1至4章是关乎我们跟神的纵向关系,包括了我们侍奉的热情、我们的属灵景况、我们对休息(安息日)的了解和实行,还有关于我们的适合性。第二部分的5至7章是关乎我们跟别人的横向关系,包括了我们的倾诉对象、我们怎样处理与别人的冲突,还有我们怎样应付环绕我们的文化。当我们走上这条侍奉的道路,请不要忘记为了那呼召你的主而背起十字架(包括直梁和横梁),我们便会得到从天上来的冠冕。正如使徒彼得所说:“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5:2-4)
    所有牧职人员都会在某个时刻问这些问题或面对失去侍奉热情的挑战。本书作者认为失去侍奉热情或失去侍奉兴趣的主要因素通常是身心耗竭。以下的章节会探讨身心耗竭的起因,并且提出一些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

(如有建议敬请留言讨论,邮箱:hu0023@gmail.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