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看路加福音18章1-8节(和合本)的内容: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 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 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主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 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我告诉你们,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
从经文开头看,我们常常祷告失败,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变得灰心、沮丧,然后不再像我们应该的那样祷告,在生活中各样来来回回的事情中反复发生几次之后便会连祷告的力气也没有了。
在祷告中很容易失去信心,因为祷告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常常不以为然。在歌罗西书4章12节,保罗称赞一个名叫以巴弗的人,因为他常常竭力劳苦……他在祷告之间,常为你们竭力地祈求,愿你们在 神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稳。可以看出,保罗知道祷告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热诚的工作。莫里森试图解释为什么祷告是困难的,因为人的三个部分,即身心灵都参与了祷告:“有悟性,我们靠它聪明地工作;有心意,我们靠它心甘情愿地工作;有意志,我们靠它顽强地工作。”(莫里森)
在祷告中很容易失去信心,还有一方面是因为魔鬼撒旦的搅扰,因为牠讨厌祷告。如果祈祷没有力量,那撒旦的‘工作’就容易多了,是不是?
在祷告中很容易失去信心,更因为我们并不总是相信祷告的能力,太多时候,祈祷成为最后的应付手段,而不是当作紧急情况下乃至生活中的每一时刻的第一位资源需要去考虑。基督徒经常听到朋友或家人在疾难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请为我们祷告。潜台词其实是:万一祈祷‘灵验’了呢?但他们,甚至基督徒本人也忽略了祷告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能力。
回到经文中去体验耶稣所在环境的场景吧,需要知道的是,耶稣自始至终都在过着祷告的生活,从被约翰施洗到被钉于十字架,无时无刻不在与父神对话、祈求、交托。他活着不仅为自己祷告,更是为了为祂的子民祷告。凡靠着他进到 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希伯来书 7:25 和合本)。
我们的信(德)在哪里?除非我们知道神是谁(不像那不义的法官),除非我们是祷告而不灰心的人,否则我们还没有耶稣回来时所寻找的那种信心(德)。
弟兄姐妹们,你们在祷告中还会丧失信心吗?
(如有建议敬请留言讨论,邮箱:hu0023@gmail.com)
-
Enter “HuSir’s Faith Journey” – Experience the harmony between faith and life(Chinese)
HuSir Faith Trek People’s life trajectories are all dif…
-
走进《HuSir信仰跋涉》—体会信仰与生活的和谐之道
导读:去年,我听一位在加拿大某知名神学院学习的牧者说,那里有不少教授对中国基督徒的信仰、灵修以及主内生活缺少了…
-
悔改如何让你更健康
【导读】关于健康网上流行着这样的观点: 人这一辈子,什么最重要…
-
盲目喊口号代替不了信仰自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虽远必诛”,仿佛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在中国现实…
-
你的命什么时候由着你了?
近年来,中国社会在一统宣传和配套的娱乐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精神麻痹与集体幻觉的现象。人们一方面顺从现实…
-
敬虔的悔改与人体生理变化
人的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深深嵌入我们的神经系统、内分泌…
-
理性看待儒家文化生活的挑战与悔改呼唤
中国的文化历史深厚,儒家思想贯穿其中,塑造了无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确实为社会…
-
这一家有几个“好人”?
“做一个好人”——这是几乎每个人尤其是新中华社会从小被灌输的道德准则,家长教导孩子,学校教育学生,社会舆论也不…
-
耶稣为你死 vs. 安拉让你为他死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根本区别 “耶稣基督为你去死” 与 “真主安拉让你为他去死”&nbs…
-
“共业”与基督里的自由与快乐
看到一句话,特撰文“翻译”一下:每个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当你只看到对方恶的时候,就是在承受对方的业,反映了你的…
-
“出埃及”是信仰跋涉还是命运淘汰?
~~~关乎人类选择的历史与现实比喻 在圣经中,出埃及的旅程不仅…
-
设想奥维尔续写《1984》:大洋国思想柏林墙特别篇
墙的作用,是隔离。它可以将一个国家分裂成两个阵营,可以阻挡自由…